-->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院”,英文標識CADG)隸屬于國資委所轄的大型骨干科技型中央企業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中央直屬設計公司,后經原建設部建筑設計院、原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合并組建的一家國有大型建筑設計企業。
中國院秉承優良傳統,始終致力于推進國內勘察設計產業的革新發展,將成就客戶、專業誠信、協作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觀,為中國建筑的現代化、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提供最為專業的綜合技術咨詢服務,是國內建筑設計行業中影響力較大、技術能力較強、人才匯聚較多、市場占有率較高的領軍型設計企業。
中國院主營業務涵蓋建筑的前期咨詢、規劃、設計、工程管理、工程監理、專業工程承包、環境與節能評價等固定資產投資活動的全過程服務。具體包括建筑工程設計與咨詢;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咨詢、設計與施工;城市與小城鎮規劃;古建、園林與景觀規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與申遺;國家建筑設計標準研究;建筑與住宅產業技術研究;建筑材料及設備研發等項?;拘纬闪艘越ㄖO計、城市建設規劃、建筑標準、建設信息、工程咨詢、室內設計、園林綠化、住宅產業化研發、BIM三維設計技術研發、建筑技術科研等于一體的集團化產業構架。
中國院是業內人才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建筑設計企業,現有職工近2000人。其中包括工程院院士2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59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0余人;各類國家職業注冊人員400余人,高級設計、研究人員近500人,專業技術人員占企業總人數90%以上。
在六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院先后設計完成了北京火車站、中國美術館、國家圖書館、北京國際飯店、外交部辦公樓、首都博物館、2008北京奧運會國家主體育場、國家網球中心、故宮保護、絲綢之路申遺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在中國各省和全球57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各類建筑設計項目萬余項。自1986年至今累計獲得包括國家優質工程設計金獎在內的各類國際、國家及省部級設計獎項300余項,獲得了全國工程質量優秀企業稱號。
在為國家城鎮化建設提供設計咨詢服務的同時,中國院致力于建筑研究領域的發展,打造專業領域齊全、科研實力強勁、技術人才突出的科技研發團隊,是國家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重要的技術支撐單位。目前,中國院已擁有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住宅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科研中心、實驗室。研究完成了一批國家科技發展計劃中的國家和部委科研課題、技術攻關項目,在基礎研究、政策研究、國家地方行業標準規范編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住宅產業化研究、BIM三維設計技術及科研成果轉化等領域為行業技術發展、集成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中國院先后承擔了國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等科研項目近千余項。自1986年至今共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各類科研獎160余項,編制國家標準規范70余項。
作為中央企業,中國院始終牢記“社會脊梁”的社會責任,積極履行各項義務,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近年來,中國院先后承擔了汶川、玉樹、北川等災區的重建工作,承擔了國家千余項援外項目的設計項目,為人民福祉和國家戰略做出無私奉獻。先后承擔了高句麗王城遺址、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良渚文化遺址、元上都遺址、哈尼梯田、土司遺址、絲綢之路等近十項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為弘揚和振興中華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自2009年至今,中國院連續多年被北京市評為“首都文明單位”。
在國家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下,中國院將繼續以“建筑美好世界”為己任,努力打造建筑設計的專業化、全鏈條、一體化、平臺式服務能力,為社會提供質量最優、服務最好、技術最強、效率最高的優質設計咨詢服務。中國院愿與國內外朋友在各領域實現廣泛合作,弘揚和發展中華建筑文化,共創中國建筑事業的美好未來。
曾經的朝內菜市場與東單菜市場、西單菜市場和崇文門菜市場是計劃經濟時代北京赫赫有名的四大菜市場。朝內菜市場建于1954年,位于老外交部的斜對面,最初為露天市場,后建一座雙坡屋頂大跨結構建筑,人稱“老朝菜”。在許多老北京眼中,“買好菜,找朝菜”,朝內菜市場是當年京城最為名副其實的菜市場,因毗鄰使館區還時常承擔接待外賓的任務。
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的新校區設計,以取自傳統土樓的形式和高度復合化的功能組織,解決了用地緊張、需求眾多的困境。飽滿的弧形教學樓將操場包圍在中央,其外圍墻面厚實,確保安全,內側玻璃通透,確保視線通達,以利師生交流。
曲阜魯能JW萬豪酒店的選址位于山東曲阜明故城內,與聞名遐邇的曲阜孔廟僅一街之隔。在尊重歷史文物的前提下,將五星級酒店的需求融入院落式布局的建筑群中,是設計的首要難點。
榮成市少年宮位于榮成市濱海新區,新區一邊是海,海邊是茂密的黑松林;一邊是湖,春季成片的櫻花在湖邊盛開,因此得名櫻花湖。項目用地位于海湖之間的開闊地帶,風景資源得天獨厚。面對這塊背湖面海的場地,創造一處可以給孩童帶來驚喜,并融于自然的大地景觀似乎是題中應有之意。
遂寧,坐落于四川盆地的丘陵之中、涪江江畔的河床之上。江水穿城而過,將城市一分為二。遂寧宋瓷文化中心就位于河東新區的涪江江畔,一路之隔就是依江堤而建的城市濕地公園。河西西北側也是規劃中百米寬的城市綠化帶。它們共同構成了場地朝向自然風景的城市界面。
南潯城市規劃館項目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產業新城,北靠著名的南潯古鎮,南望未來的高鐵新城,基地周邊水網密布。作為新城的門戶建筑,項目集合了城市規劃展廳、民俗文化展廳、會議多功能廳、辦公區、貴賓接待區,同時還包含可為市民服務的咖啡廳和紀念品商店等功能。
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成功舉辦讓世界看到一個開放包容、欣欣向榮的中國,同時也開啟了一個快速建設的大時代。30多年來,北京經歷了亞運會、夏奧會和冬奧會,場館及其引發的大規模建設也不斷地向北、向外遷移。新城、新村大量建成的同時,老城土地價值激增,人口結構變化,遺留問題盤根錯節,存量更新的難度也不斷地加大。在資金回報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以低造價、輕量化、易實施或者裝置化的方式進行周期短、見效快的小微更新的改造,是存量更新時代建筑師今天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在北京的亞運村街道,一座鋁板幕墻展廳“幻化”為閃亮冰雪盒子的過程,便是這一背景下的一次探索。
北京冬奧會期間,于去年12月完工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崇禮冬奧核心區保護展示與環境整治工程,點亮了張家口賽區的天際線。國外運動員也紛紛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分享在長城旁滑雪的勝景,讓世界看到了崇禮的長城。
崇禮地處河北省西北部,與北京市相距約200公里,是環京地區重要的交通節點和特色旅游小鎮。作為2022年冬奧會雪上項目的主要競賽舉辦地之一,崇禮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為了提高崇禮的城市風貌水平、助力冬奧會相關建設,崇禮區政府開展了一系列空間品質提升項目,由崇禮主城區空間品質提升總設計師李存東領銜的中國院團隊,貫徹“心象自然”的設計理念,通過總師制的制度保障、多專業的協同設計、綠色創新的探索實踐、全過程伴隨式服務等重要舉措,為項目提供專業保障和技術支持。
項目用地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四臺嘴鄉太子城村,在城東側20km之外,被群山環繞。2015年7月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后,當地建設部門于2016年初擬建太子城展館(原名:冬奧指揮中心),用于統籌張家口賽區和太子城冰雪小鎮的規劃工作,并展示建設歷程及成果。2017年5月,在崇禮地區的系列規劃推動工作中,當地有關部門在冬奧規劃用地內發現歷史遺址,為避免現有建筑與太子城整體風貌發生沖突,決定暫停建設。隨著文物考古工作的推進,在兩座陡峻的山峰之間,揭開了遼金時期太子城遺址的中軸線。展館緊靠北側山峰腳下,向南遠眺。
中國音樂學院的新建綜合教學樓用地位于健翔橋校區的西南角,西側緊鄰京藏高速,距離北四環繁忙的健翔橋不到500米。如何在容納學校大量功能需要的同時,向城市展示校園最美好的一面;又如何處理好建筑與城市、新建筑與原有校園的的融合等問題,是設計最為關注的出發點。